本中取自於「自由時報--星期專訪」
 
 
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侯友宜看過數百個命案現場,被殘酷手法殺害後的屍体躺在那兒,它的悽愴與悲涼觸動著這位資深警探的心靈深處,讓他無法想像,冷血殺人犯不給受害人一絲生機,為什麼現今會有一種聲音說「要給死刑犯機會」、「請寬容他們」、「他們悔改對社會是正面的…」。
 
侯友宜說,在上位者、做決策的人應該第一時間去刑案現場看看,去感同身受現場的震撼及被害人的慘與痛,不能只看隔了一段時間後犯罪者表現悔過、無辜的外型,有了親臨現場的深刻体驗,再來談論要不要廢除死刑。
 
他認為死刑是對重刑累犯的最後一個遏阻動作,實證上死刑存在,對遏止暴力殺人犯罪有具体效果,並不是一些人說的與治安好壞沒有關聯性,因為「要看的是質,不是量」。
 
ps:本文基於公益必要性,文內有殺人場景與情節的描述,請讀者斟酌是否全文閱讀。
 
 
記者問: 看過這麼多犯罪現場,它帶給你什麼啟示?依你長年接觸嫌犯的經驗,有多少犯罪者會真心悔改?
 
侯友宜答: 一件殺人命案,只在事後看一些資料或照片,這些是冰冷的,無法身歷其境感受第一現場的驚悚震撼與兇手的冷酷無情,等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來看到的,只有犯罪者「鱷魚的眼淚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犯罪者為了爭取活下去的機會,表現出悔過的、或者不是有心的、甚至是無辜的,這種場景大家很容易感受到,因為被告是活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,可以面對面,人們在這種面對面反射動作的感受上,容易接受對方傳達出來的訊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時被害者和嫌犯是非常不對等的,你(主張廢除死刑者)沒有在第一時間去体驗被害者那種強度的感受,反而接收到犯罪者細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長流、慢慢給予的溫情攻勢,心裡面對犯罪者便有了「好像有悔改之意,要給他機會」的認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真的有懺悔嗎?其實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,大家看到的外型,並沒有看到內心那一塊,就像是冰山,只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,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到冰山底下深沉的一面。這是真懺悔,還是假慈悲的懺悔、一種哀求、為自已某種目的的懺悔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執行政策的人、在上位的人,沒在第一時間体驗命案現場,沒有感受過被害者被害當時的場景,感受的不平衡,加上只看到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山一角,容易產生很多錯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所以我要講,今天要不要廢除死刑,讓做決策的人和人權團体到現場,親臨了解所發生的狀況,以及犯罪者剛被逮捕時鉅細靡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遺描述的犯罪情節、還有現場表演,深刻去感受案發時肅殺的場景,若真正感受了,你會覺得「這種人讓他留在人間有意義嗎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調顯示司法人員贊成死刑比例最高,高達八成八,為什麼?因為他們辦案、接觸得最多,感同身受最多。
 
問: 主張廢除死刑人士還有一個理由是擔心誤殺,有沒有這種可能?
 
答: 從一、二、三審、到不斷更審,判一個人死刑,至少經過二、三十位法官,都認為「找不到任何理由讓你活下去」才判死,非常慎重
      下才會確定一件死刑出來,後面還有非常上訴等程序救濟。
      再就犯罪類別來講,只有殺害直系血親或性侵殺人、強盜殺人、惡性重大的結合犯、集團性綁架撕票才可能判死,而且是蓄意的,如
      果是過失、自衛都不會,我的博士論文是做性侵害殺人研究,十二件個案也沒有都判死刑的,有的是未成年,有的過程當中被認為「
      其情可憫」,你看連這麼惡劣的犯罪都沒有百分之百判死啊!
 
 
待續…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曾 慧美 的頭像
    曾 慧美

    曾 慧美的部落格

    曾 慧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